Menu

佛性與般若

教務長 寂慎法師

    佛法(月)要善譬喻(指)才能通達,佛性就是礦石有金性(即眾生皆有佛性),但要般若的智慧工匠,才能靈活的把礦石鍊成純金(即成佛),所以大乘起信論談及四種覺;本覺(即佛性的清淨根本)、不覺(即無始的無明根本,故眾生原本只是礦石)、始覺(由般若開始來開發佛性,即鍊礦石)、究竟覺(成佛,即鍊成純金),這其中的本覺、不覺是理上的非道所生,始覺、究竟覺是事上的修道所至。

    有了理上的比量才會有用在事上的瑜伽現量,但如此的理事卻要由大覺者的聖言量才能無誤來詮釋,此一大事因緣能讓有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而此佛性見即含佛性與般若。悟入是要靠聞思修三慧(般若)才能入三摩地(佛性),而聞思修是通行,只有三乘別行中,大乘的佛性見較有意義且了義,首先要有由略入廣為解(聞思慧、因緣)的大開,後加由廣入略易持(修入三摩地、因果)的體用,即在始覺至究竟覺,而其中間就是要靠性覺(妙明︰為利有情由體起用)、本覺(明妙;攝用歸體的願成佛)的雙運或菩提心行,來成就等覺(妄心斷)妙覺(真心證)。

    其佛性見(正知見)即由開示的因緣境(欲能利他)︰透過聞思與修的悟入(須先自利)行,(後有利他)果,以下就來做詳細的分析︰佛性見(佛性與般若)是由法輪三轉︰初轉共一切智(人無我)、二轉共道種智(二無我)、三轉一切種智不共(真我)而成的,其中以一切種智為主因,一切智、道種智為助緣的因緣為聞思慧(解門);再以由一切智轉六識、道種智轉七識、一切種智轉八識為修(行門)入三摩地的因果,就是見性成佛的因緣理頓(祖師禪)與因果事漸(如來禪),六祖云︰說通(指)及心通(月),如日處虚空(喻 ) ,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,所謂不見性學佛無益,禪淨雙修的佛性見與耳根圓通、反聞聞自性、聞思修入三摩地的一門深入,即是依菩提心的三主要道(佛道)。

    宗喀巴大師的廣論中提及的共下士(人天乘;增上生)、共中士(二乘︰決定勝)、上士不共(大乘)的菩提道次第與以上的佛性見,並無異者,如出一轍,五祖弘忍的最上乘論也提及守(轉六的般若)真(真我的正因如來藏︰理頓)妄(唯識無明業)自滅. (眼翳空華故事漸),即是佛性與般若的摩訶般若波羅蜜。

    在因緣中,主因是種子,陽光、空氣、水、土壤,是助緣可以多樣,否則拿錯沙來煮,塵沙劫也煮不成飯,故以三智的法界體性智因緣,轉八識為四智的因果,成為五智的五方佛;即是以佛性啟發般若的自性般若與由般若開發佛性的般若波羅蜜,所為成佛之道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