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法因緣生
解空第一以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(又名阿說示.梵A§vajit),為其莊嚴庠序的威儀所攝受,便問馬勝比丘所師何人?所習何法?馬勝比丘回答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。」多麼震撼的法義、真理!由於這一偈的啟發,舍利弗偕同目犍連,揚棄作為自己生命依賴的婆羅門教,帶著門下的所有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,而後聽經聞法,精進修行,終於證得阿羅漢果。
佛陀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,此因緣法或緣起法(巴利語paticca-samuppada、梵文pratitya-samutpada)甚深又甚深。龍樹在《中論》提到「因緣次第緣,緣緣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」一切所有緣,皆攝在四緣(因緣、次第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),以這四緣萬物得生。然而,所有事物的自性不在諸緣中,沒有緣所成的果,也沒有非緣所成的果,緣起即是無自性的緣起,也即是空。若要有語言敘述,此「自性」可為「無自性空的自性」,含有永恒不變,獨自存在的意義在內,而此不變、獨存的實體性不可得,所以說為無自性空。
諸法性空無決定,如幻如夢。法法都在剎那生滅演化著,法法都在遷流變動不居著,所以諸法總歸是空不可得。苦受,也是聚集因緣所生,隨著因緣改變,前一刻和下一刻的感受都不一樣。根、境、識的交互作用,是我們認識外界的重要管道與媒介,業與因緣驅動使役眼根與外境接觸,眼識產生分別作用後,產生各種受---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因緣有生滅,苦樂受也不斷地生滅,如何從苦樂受來操作這幻化的生滅法?
首先,從「觀」來說,一個是『能』,一個是『所』── 能觀的智,所觀的境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上,有能有所,有能貪的心、所貪的境──財、色、吃、睡、名、利等,而那些相對應所衍化出來貪愛、瞋恚、愚癡,即是業行的衍生物,是苦受的來源。現在我們要把無始以來的這些衍生物不讓它繼續流轉,可以運用「能觀的心」和「所觀的境」來觀他們的生滅幻化。這『能觀的心』就是『注意』,『注意』就是『警覺』。把平時的一切雜念、妄想統統變成注意。注意這念心,注意它在正念、注意它在妄念。知道現在起的是善念、起的是惡念。接著不但知道善念、惡念,還知道不能起惡念。雖然知道不能起惡念,但是已經起了惡念怎麼辦呢?這是過去的業行在串習,所以現在不要再想了,這就是一種「覺照」。照,就是照破,照破,就是不要想了。不想的這個心,要保持清楚明白,明白那生與滅的幻化不實,了知惡法欲(貪、瞋、癡)在消融、善法欲(不貪、不瞋、不癡)在增長。了知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去的緣起,此種緣起觀能止息各種虛幻不實的戲論產生。
從持續觀照生滅法過程中,同學們您的「人生價值」確立了沒?它會是「煤炭」抑或「鑽石」?給大家一則網路故事:
在一個富翁的桌上擺著一塊鑽石,光彩奪目地閃爍著,牆角的火爐邊並放有一些煤炭。
煤炭們哀聲嘆氣:「唉!為什麼我們天生身體黑?天生沒價值?天生這副德性?唉~!」
鑽石聽了很不忍,便開口安慰道:「同胞們,別難過了嘛!」
煤炭們一聽,七嘴八舌地回答:「同胞?不會吧!我們是同胞?」
「我們可不像你天生好命,材質非凡呢!別挖苦我們了!」
「就是說啊,我們怎麼可能是同胞!」.
鑽石慢慢地說:「這是因為----我在地底時承受到了很大的壓力,再者,我沒有像各位那麼早出土,我選擇在地下多待了好幾千年,所以我們後來的樣子會不同。」
鑽石誠懇地說:「真的!我沒騙你們,我們可是遠房親戚呢!咱們的成份都是『碳』,難道不是同胞嗎?」
煤炭們嘆惋道:「天啊!老天真是不公平!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差那麼多?同樣都是碳構成的,差異卻如此之大!」
同是碳成分的煤炭和鑽石,價值自是不同。是的,生命長流中沒有自我、沒有靈魂、沒有真實的意義與價值,但由於無明、無智、無覺的四瀑流---欲瀑流、有瀑流、見瀑流、無明瀑流,如同瀑布一般不斷狂洩而下,使得我們即使努力修習,願意成為鑽石,願意學習佛陀曾走過的心路,卻也常常疲憊不堪,常常承受不住壓力,無法虛心接受指導與規劃,無法持續靜心觀照每一緣起。同學們不要忘記佛陀教授斷四瀑流的四如意足,欲如意足、精進如意足、心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---堅定的欲、堅定的精進、堅定的心與堅定的思惟。這四種堅定意志讓我們無事不辦、無往不利,讓我們受得住各種壓力的考驗。在這菩提道上不要太急於表現,修行是需要時間來提煉,像鑽石般不要太急於出土。
最後再以《法句譬喻經》一故事來互相提醒。過去佛住世時,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,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,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,心中滿懷希求能在道業有所成就。不過這位比丘,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,過著寂靜的生活,外表看似無所求,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,當今日食用到好蔬果,飲用到甜美的泉水,景色怡人,身心就舒服暢快,若遇到氣候不佳、或飲食粗糙,便心生煩惱,甚至怨天尤人,心念隨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外境因緣起伏不定,時而歡喜、時而憂愁,心始終無法安定。佛陀告比丘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世間的人,還比不上烏龜!烏龜遇到危難,知道收頭尾、四肢。而世間人完全不知無常殺鬼時時窺視,要想奪取自己的生命,反而隨順業行恣情放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追逐外在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造作種種惡業,使得煩惱魔、死魔、蘊魔、他化自在天魔等有機緣可現行。於是隨著業力的牽引,在六道的輪轉中,承受百千萬種苦難。比丘聽聞此偈語後心開意解,斷除對世間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種種貪求,專注一心修行,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。
同學們!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若不深刻觀照生滅無常法,縱情在根境識產生的喜樂受上,必將再感招生死流轉的苦果,也很可惜我們此階段僧伽教育養成。共勉之!
研所教務長 性嚴法師
圓光,這個「僧伽教育的搖籃」啟動了我們學佛的旅程,或三年或四年或七年不等。在這裡我們學習到佛陀的教義,我們體驗到僧團的作息;我們從對法的無知到滿腹的名言概念,我們對法務的操作從青澀到熟練。在這個僧伽教育養成階段中,當各類現象因緣被生起時,無始以來衍生的等流習氣驅使根門馬不停蹄地抓取放下又抓取放下,所有的善法欲(不貪、不瞋、不癡)、惡法欲(貪、瞋、癡)傾巢而出,那麼赤裸裸、那麼不加裝飾。我們在許多曾自以為是的因緣下成長自己、成長他人,也偶爾傷害自己、傷害他人。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法,是否真的清楚、踏實?跟大家分享一點最近積極在省思的法義。
解空第一以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(又名阿說示.梵A§vajit),為其莊嚴庠序的威儀所攝受,便問馬勝比丘所師何人?所習何法?馬勝比丘回答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做如是說。」多麼震撼的法義、真理!由於這一偈的啟發,舍利弗偕同目犍連,揚棄作為自己生命依賴的婆羅門教,帶著門下的所有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,而後聽經聞法,精進修行,終於證得阿羅漢果。
佛陀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,此因緣法或緣起法(巴利語paticca-samuppada、梵文pratitya-samutpada)甚深又甚深。龍樹在《中論》提到「因緣次第緣,緣緣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」一切所有緣,皆攝在四緣(因緣、次第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),以這四緣萬物得生。然而,所有事物的自性不在諸緣中,沒有緣所成的果,也沒有非緣所成的果,緣起即是無自性的緣起,也即是空。若要有語言敘述,此「自性」可為「無自性空的自性」,含有永恒不變,獨自存在的意義在內,而此不變、獨存的實體性不可得,所以說為無自性空。
諸法性空無決定,如幻如夢。法法都在剎那生滅演化著,法法都在遷流變動不居著,所以諸法總歸是空不可得。苦受,也是聚集因緣所生,隨著因緣改變,前一刻和下一刻的感受都不一樣。根、境、識的交互作用,是我們認識外界的重要管道與媒介,業與因緣驅動使役眼根與外境接觸,眼識產生分別作用後,產生各種受---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因緣有生滅,苦樂受也不斷地生滅,如何從苦樂受來操作這幻化的生滅法?
首先,從「觀」來說,一個是『能』,一個是『所』── 能觀的智,所觀的境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上,有能有所,有能貪的心、所貪的境──財、色、吃、睡、名、利等,而那些相對應所衍化出來貪愛、瞋恚、愚癡,即是業行的衍生物,是苦受的來源。現在我們要把無始以來的這些衍生物不讓它繼續流轉,可以運用「能觀的心」和「所觀的境」來觀他們的生滅幻化。這『能觀的心』就是『注意』,『注意』就是『警覺』。把平時的一切雜念、妄想統統變成注意。注意這念心,注意它在正念、注意它在妄念。知道現在起的是善念、起的是惡念。接著不但知道善念、惡念,還知道不能起惡念。雖然知道不能起惡念,但是已經起了惡念怎麼辦呢?這是過去的業行在串習,所以現在不要再想了,這就是一種「覺照」。照,就是照破,照破,就是不要想了。不想的這個心,要保持清楚明白,明白那生與滅的幻化不實,了知惡法欲(貪、瞋、癡)在消融、善法欲(不貪、不瞋、不癡)在增長。了知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去的緣起,此種緣起觀能止息各種虛幻不實的戲論產生。
從持續觀照生滅法過程中,同學們您的「人生價值」確立了沒?它會是「煤炭」抑或「鑽石」?給大家一則網路故事:
在一個富翁的桌上擺著一塊鑽石,光彩奪目地閃爍著,牆角的火爐邊並放有一些煤炭。
煤炭們哀聲嘆氣:「唉!為什麼我們天生身體黑?天生沒價值?天生這副德性?唉~!」
鑽石聽了很不忍,便開口安慰道:「同胞們,別難過了嘛!」
煤炭們一聽,七嘴八舌地回答:「同胞?不會吧!我們是同胞?」
「我們可不像你天生好命,材質非凡呢!別挖苦我們了!」
「就是說啊,我們怎麼可能是同胞!」.
鑽石慢慢地說:「這是因為----我在地底時承受到了很大的壓力,再者,我沒有像各位那麼早出土,我選擇在地下多待了好幾千年,所以我們後來的樣子會不同。」
鑽石誠懇地說:「真的!我沒騙你們,我們可是遠房親戚呢!咱們的成份都是『碳』,難道不是同胞嗎?」
煤炭們嘆惋道:「天啊!老天真是不公平!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差那麼多?同樣都是碳構成的,差異卻如此之大!」
同是碳成分的煤炭和鑽石,價值自是不同。是的,生命長流中沒有自我、沒有靈魂、沒有真實的意義與價值,但由於無明、無智、無覺的四瀑流---欲瀑流、有瀑流、見瀑流、無明瀑流,如同瀑布一般不斷狂洩而下,使得我們即使努力修習,願意成為鑽石,願意學習佛陀曾走過的心路,卻也常常疲憊不堪,常常承受不住壓力,無法虛心接受指導與規劃,無法持續靜心觀照每一緣起。同學們不要忘記佛陀教授斷四瀑流的四如意足,欲如意足、精進如意足、心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---堅定的欲、堅定的精進、堅定的心與堅定的思惟。這四種堅定意志讓我們無事不辦、無往不利,讓我們受得住各種壓力的考驗。在這菩提道上不要太急於表現,修行是需要時間來提煉,像鑽石般不要太急於出土。
最後再以《法句譬喻經》一故事來互相提醒。過去佛住世時,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,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,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,心中滿懷希求能在道業有所成就。不過這位比丘,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,過著寂靜的生活,外表看似無所求,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,當今日食用到好蔬果,飲用到甜美的泉水,景色怡人,身心就舒服暢快,若遇到氣候不佳、或飲食粗糙,便心生煩惱,甚至怨天尤人,心念隨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外境因緣起伏不定,時而歡喜、時而憂愁,心始終無法安定。佛陀告比丘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世間的人,還比不上烏龜!烏龜遇到危難,知道收頭尾、四肢。而世間人完全不知無常殺鬼時時窺視,要想奪取自己的生命,反而隨順業行恣情放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追逐外在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造作種種惡業,使得煩惱魔、死魔、蘊魔、他化自在天魔等有機緣可現行。於是隨著業力的牽引,在六道的輪轉中,承受百千萬種苦難。比丘聽聞此偈語後心開意解,斷除對世間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種種貪求,專注一心修行,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。
同學們!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若不深刻觀照生滅無常法,縱情在根境識產生的喜樂受上,必將再感招生死流轉的苦果,也很可惜我們此階段僧伽教育養成。共勉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