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學子們的共勉書
性圓法師
一.前緒
首先,請勿以學術論文觀待此與學子們的共勉書。期望此文讓還在學、快畢業、已畢業的學子們,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之路,有何需要重新調整與改進處,為走出更踏實又不驚險的下一步。應將畢業學子邀約,在此贅言,卻是性圓二十幾年的學習心得,透過分享,期學子們不負圓光佛學院老院長教育的一片心血,未來皆能在各個領域,有傑出的表現。只要每個接受僧教育的學子們,能夠記住續佛慧命,承擔如來家業;那麼,圓光畢業的學子們,有的已經在為復興如來教化人心的志業努力,有的為住持一方的佛教不遺餘力,有的為發揚自己國家的佛教而貢獻一己的心力,這些都值得我們讚歎不已。
然而,外在:環境逼迫、內在:己志難伸及師長們不解弟子們學習經、法的好樂與堅持致生齟齬,學子們回不去自己的常住與敬仰的師父,只好離開僧團,過著非僧團的生活。這非圓光的單一事件,而是普遍發生在各個佛學院的一個現象。因此,我們須深思,學習的初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有何疏漏?為什麼學子們離開原先的常住多,而願意繼續為原先常住發心的少呢?我們不得不從他最初的學習開始檢討與反省。
二.學習三階段的省思
(一)入學前階段
學子們以何心情與理想?進入圓光大僧團呢?成長:紹續慧命,學習環境種種困頓皆感恩面對,難有負面情緒。反之,出坡作務都讓您起心動念。
分享早期學長的學習經驗,聰穎體弱;將體力留在出坡作務,上課則體力不佳即請假,功課一樣名列前茅。不但完成高級部課程且出國留學。透過分享,希望學子們檢視入學初衷。
第一類型學生,將圓光視為升學及居留台灣的跳板。用心課業厭惡出坡殊不知,無福難消施,不用學校處罰,您自然讀不下去離開,不是環境而是您的問題。
第二類型學生:為逃避與常住不睦問題,毅然來到佛學院;如此,不久又會為了逃避某種問題選擇離開學院。以上二類學子不少,造成自己和佛學院動盪不安。辨明動機與初心,十分重要。如若不然,此階段將造成下階段的問題與困擾。一者,成為名符其實的流浪僧,二者,成為獨居精舍或茅蓬的一分子。這兩類的僧眾愈多,社會觀感愈差,又佛教的發展也會愈差,紹續佛法更難。
(二)學習中階段
第一階段有清楚規劃定位,學子們較能安住現階段的學習,無需師長督促亦能主動學習。學習是個己之事,無人能逼迫您,只有主動學習,才會有令自己與師長滿意的學習成果。
性圓學習歷程與其他學子的差異,是學習身兼常住職事。學習時間瑣碎,不得不善用零碎時間,準備考試或報告,並自我摸索教學方法與尋找素材,以教育小朋友的品德禮儀,沒有午休與自修的權益。砥礪自己努力不懈的主要動力:期望成為佛學院的師資人才。近程目標:一路從佛學院的大學部、研究所學習並取得佛學學士、碩士學位。中程目標:完成世學大學文學士學位、文學碩士學位。遠程目標:完成博士學位攻讀,且圓滿學程,取後博士學位。順利在大學部、研究所任教,開始與學子們教學相長的生活。
(三)學習後階段:
性圓的經驗分享,已經跨越學習後階段。高三、大四的學子們,您的下一步,是離開學習的大僧團,回到自己熟悉的常住環境?還是繼續下一階段的學習?要回常住,又怕適應不良;不回常住,又不想繼續讀書,怎麼走?左右為難。最後成為學習路上的逃兵,也在人生、僧涯上成為一名永遠的逃兵。台灣佛教的未來是否光明?就在我們是否願意承擔如來家業,為教化眾生投入一己之力。期能共創佛教僧團的清流。
三.解行不二
學習中不免困惑;沒有坐在大殿誦經、坐在禪堂裡打坐,是不是沒有用功、修行呢?因個己案殊,日久方悟,修行無非去除諸煩惱。零碎時間作各種準備,非為謀求個人名聞利養減少貪心;亦不為少了午休與自修起心動念,甚至動瞋意;更不因盲目追求師長的呵護而依賴成性。
雖不能坐在大殿誦經、禮懺,在平日的職務行持中,不也是在用功減少煩惱;故性圓便是如此體會到解行不二。
又白天接受老師們的教誨(解),傍晩就立即用在教學上(行)。同時,看到小朋友的成長與向學(解),潛移默化接受佛法的滋潤,甚至回到家裡,也能扮演分享者的角色,勸化自己的父母學佛(行)。性圓日日沒有離開解、行二事,將之實踐於學習和職事上,比其他有福報的學子們體會得更為深入。
四.終身學習
隨著時代與日俱進,即使是居士口中的方外人,不但不能與這個時代的脈動脫節,更要積極學習,才能有足夠的資糧紹繼如來家業,不會因為欠缺學習,先被這個時代淘汰,如何教化眾生?經論中不斷出現菩薩摩訶薩,不僅是大慈大悲,與樂拔苦;但是這並非真正幫助眾生的好方法,只有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出苦?才不會一而再,再而三地落入惡道。因此菩薩為了教化眾生,必須學習且受持一切佛法,方能知道眾生的根器、煩惱、好樂法門、心,方能帶領眾生趣向佛道,雖然不能剎那間成就佛道,但是眾生願意實踐,終會有成就的時候。唯有終身學習,在解門、行門上努力學習實踐,修正我們不良的積息,才能漸漸靠近佛的行止。共期菩薩道上常扶植,莊嚴清淨自心浄土。
首先,請勿以學術論文觀待此與學子們的共勉書。期望此文讓還在學、快畢業、已畢業的學子們,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之路,有何需要重新調整與改進處,為走出更踏實又不驚險的下一步。應將畢業學子邀約,在此贅言,卻是性圓二十幾年的學習心得,透過分享,期學子們不負圓光佛學院老院長教育的一片心血,未來皆能在各個領域,有傑出的表現。只要每個接受僧教育的學子們,能夠記住續佛慧命,承擔如來家業;那麼,圓光畢業的學子們,有的已經在為復興如來教化人心的志業努力,有的為住持一方的佛教不遺餘力,有的為發揚自己國家的佛教而貢獻一己的心力,這些都值得我們讚歎不已。
然而,外在:環境逼迫、內在:己志難伸及師長們不解弟子們學習經、法的好樂與堅持致生齟齬,學子們回不去自己的常住與敬仰的師父,只好離開僧團,過著非僧團的生活。這非圓光的單一事件,而是普遍發生在各個佛學院的一個現象。因此,我們須深思,學習的初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有何疏漏?為什麼學子們離開原先的常住多,而願意繼續為原先常住發心的少呢?我們不得不從他最初的學習開始檢討與反省。
二.學習三階段的省思
(一)入學前階段
學子們以何心情與理想?進入圓光大僧團呢?成長:紹續慧命,學習環境種種困頓皆感恩面對,難有負面情緒。反之,出坡作務都讓您起心動念。
分享早期學長的學習經驗,聰穎體弱;將體力留在出坡作務,上課則體力不佳即請假,功課一樣名列前茅。不但完成高級部課程且出國留學。透過分享,希望學子們檢視入學初衷。
第一類型學生,將圓光視為升學及居留台灣的跳板。用心課業厭惡出坡殊不知,無福難消施,不用學校處罰,您自然讀不下去離開,不是環境而是您的問題。
第二類型學生:為逃避與常住不睦問題,毅然來到佛學院;如此,不久又會為了逃避某種問題選擇離開學院。以上二類學子不少,造成自己和佛學院動盪不安。辨明動機與初心,十分重要。如若不然,此階段將造成下階段的問題與困擾。一者,成為名符其實的流浪僧,二者,成為獨居精舍或茅蓬的一分子。這兩類的僧眾愈多,社會觀感愈差,又佛教的發展也會愈差,紹續佛法更難。
(二)學習中階段
第一階段有清楚規劃定位,學子們較能安住現階段的學習,無需師長督促亦能主動學習。學習是個己之事,無人能逼迫您,只有主動學習,才會有令自己與師長滿意的學習成果。
性圓學習歷程與其他學子的差異,是學習身兼常住職事。學習時間瑣碎,不得不善用零碎時間,準備考試或報告,並自我摸索教學方法與尋找素材,以教育小朋友的品德禮儀,沒有午休與自修的權益。砥礪自己努力不懈的主要動力:期望成為佛學院的師資人才。近程目標:一路從佛學院的大學部、研究所學習並取得佛學學士、碩士學位。中程目標:完成世學大學文學士學位、文學碩士學位。遠程目標:完成博士學位攻讀,且圓滿學程,取後博士學位。順利在大學部、研究所任教,開始與學子們教學相長的生活。
(三)學習後階段:
性圓的經驗分享,已經跨越學習後階段。高三、大四的學子們,您的下一步,是離開學習的大僧團,回到自己熟悉的常住環境?還是繼續下一階段的學習?要回常住,又怕適應不良;不回常住,又不想繼續讀書,怎麼走?左右為難。最後成為學習路上的逃兵,也在人生、僧涯上成為一名永遠的逃兵。台灣佛教的未來是否光明?就在我們是否願意承擔如來家業,為教化眾生投入一己之力。期能共創佛教僧團的清流。
三.解行不二
學習中不免困惑;沒有坐在大殿誦經、坐在禪堂裡打坐,是不是沒有用功、修行呢?因個己案殊,日久方悟,修行無非去除諸煩惱。零碎時間作各種準備,非為謀求個人名聞利養減少貪心;亦不為少了午休與自修起心動念,甚至動瞋意;更不因盲目追求師長的呵護而依賴成性。
雖不能坐在大殿誦經、禮懺,在平日的職務行持中,不也是在用功減少煩惱;故性圓便是如此體會到解行不二。
又白天接受老師們的教誨(解),傍晩就立即用在教學上(行)。同時,看到小朋友的成長與向學(解),潛移默化接受佛法的滋潤,甚至回到家裡,也能扮演分享者的角色,勸化自己的父母學佛(行)。性圓日日沒有離開解、行二事,將之實踐於學習和職事上,比其他有福報的學子們體會得更為深入。
四.終身學習
隨著時代與日俱進,即使是居士口中的方外人,不但不能與這個時代的脈動脫節,更要積極學習,才能有足夠的資糧紹繼如來家業,不會因為欠缺學習,先被這個時代淘汰,如何教化眾生?經論中不斷出現菩薩摩訶薩,不僅是大慈大悲,與樂拔苦;但是這並非真正幫助眾生的好方法,只有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出苦?才不會一而再,再而三地落入惡道。因此菩薩為了教化眾生,必須學習且受持一切佛法,方能知道眾生的根器、煩惱、好樂法門、心,方能帶領眾生趣向佛道,雖然不能剎那間成就佛道,但是眾生願意實踐,終會有成就的時候。唯有終身學習,在解門、行門上努力學習實踐,修正我們不良的積息,才能漸漸靠近佛的行止。共期菩薩道上常扶植,莊嚴清淨自心浄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