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淨其意
仁宥法師
要寫些什麼給即將畢業的行者們呢?早年,印順導師曾對當時身為福嚴佛學院畢業生的我們,開示「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」,讓我印象深刻,至今謹記,雖人已走遠,言猶在耳。後來,發現此句話的全文,在《教制教典與教學》一書中,說明佛學本身就不是純知識——
就佛教而論,佛學本非純知識的,一向是經驗與知識相結合,所以非「學」「用」相結合,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學。」
又說:
出家學佛,一定要求學;求學一定要有用,要有利於實行──「學以致用」。唯有「學以致用」,才能向「學無止境」邁進。
學與用的結合就是佛學的性質,所以,不要用知識來看待佛法,而在「學以致用」中,才能學無止境。而「用」在哪裡呢?
學佛不能停滯於聞思,而應從事實行,學以致用。……出家人所應行的,古來說有三事:一、修行,二、學問,三、興福。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;弘揚佛法,利益眾生,都不外乎此。
更顯示用處所在,即修行、學問、興福,尤其文中,印老自己也提到一位終南山的茅蓬和尚到草堂寺趕齋過夜,回應當時讓人把自己當客人的同學,說「出家人到寺院裡,是沒有客人的。」,讓印老留下深刻的記憶。出家學佛之後,三寶事, 盡心盡力就是了!
偶而經過校本部的齋堂,看到柱子上,貼著廣欽老和尚的法語:
我們在做事時,不要認為是在為佛菩薩做事,或是為師父做,實際上是在為消自己的業障而做。老和尚說: 「在我這裡沒有什麼給你們學的, 只是叫你們掃掃地,做些苦行而已。」不過掃地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 如果掃不好,掃得起煩惱,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。所以不僅要掃得好,還要能高高興興的掃,掃得三障無明煩惱清淨,掃得智慧開朗,法喜充滿,才是真掃地。修行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用功夫、斷煩惱、了生死。
走了很長一段路,才發現原來我並沒有為任何人做事,都是在消自己的業障,在培植自己的福報。消什麼業障?不外是計較分別、我慢心高;更多是身體勞動修福,但,卻在那張嘴裡造口業,令人生惱。所以,有事做時,要以感恩的心,感謝給我消業障的機會!看起來,日常的生活,似乎並不需要很深的道理,就是轉念而已。
不過,話雖如此,如果修行是轉念這麼簡單的道理,我們為什麼出家之後,要來佛學院學習,在自己的寺院也可以修行,不是嗎?關鍵是如何轉念?
信解佛法,並不是「信我得永生」的信,而是「心淨為信」,是從正見而生正信,由正見才能心淨,出於正見才能真正了解佛法。所以,接著要進入主題。
佛法的根本在「緣起」,深觀緣起,才能正見整個事件的現象,作出合理的判斷。從三方面來說:
從中觀的無自性來看,任何情況都有可能,對事則沒有一定非要如此處理;對人則不貼標籤,留有發展性。
從唯識的賴耶緣起來看,我們的生活空間,人與人之間,都有存在的意義,因為阿賴耶識的總報體,得引業和滿業,得根身、器界、種子,因此,即使陌生的人與事,也與我們存在某些因緣。
從體相用來看如來藏緣起,如來藏有體,而無明所起的不覺,無體,只有相、用兩種作用,眾生執其為實在的,所以,煩惱生;這樣的相、用是因為如來藏的隨染作用,所以不礙染法生起;要去除染法,則是要透過熏習的淨用,所以,能轉染成淨。此中的關鍵,在於眾生心中有如來藏,由此內熏才能產生淨用;但如來藏必須靠佛菩薩的說法教化的熏習力才能啟動,所以,聽聞佛法,如理思惟,才能啟動人人本具的如來藏!轉動法輪,才能使三寶住世,眾生才有機會聞法趣入佛知佛見。
所以,佛法難聞今已聞,人身難得今已得,夫復何言!轉念即在自心的工夫,對法的真實了解,用心至深,才能深解意趣,亦即自覺才能覺他,互勉之。
就佛教而論,佛學本非純知識的,一向是經驗與知識相結合,所以非「學」「用」相結合,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學。」
又說:
出家學佛,一定要求學;求學一定要有用,要有利於實行──「學以致用」。唯有「學以致用」,才能向「學無止境」邁進。
學與用的結合就是佛學的性質,所以,不要用知識來看待佛法,而在「學以致用」中,才能學無止境。而「用」在哪裡呢?
學佛不能停滯於聞思,而應從事實行,學以致用。……出家人所應行的,古來說有三事:一、修行,二、學問,三、興福。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;弘揚佛法,利益眾生,都不外乎此。
更顯示用處所在,即修行、學問、興福,尤其文中,印老自己也提到一位終南山的茅蓬和尚到草堂寺趕齋過夜,回應當時讓人把自己當客人的同學,說「出家人到寺院裡,是沒有客人的。」,讓印老留下深刻的記憶。出家學佛之後,三寶事, 盡心盡力就是了!
偶而經過校本部的齋堂,看到柱子上,貼著廣欽老和尚的法語:
我們在做事時,不要認為是在為佛菩薩做事,或是為師父做,實際上是在為消自己的業障而做。老和尚說: 「在我這裡沒有什麼給你們學的, 只是叫你們掃掃地,做些苦行而已。」不過掃地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 如果掃不好,掃得起煩惱,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。所以不僅要掃得好,還要能高高興興的掃,掃得三障無明煩惱清淨,掃得智慧開朗,法喜充滿,才是真掃地。修行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用功夫、斷煩惱、了生死。
走了很長一段路,才發現原來我並沒有為任何人做事,都是在消自己的業障,在培植自己的福報。消什麼業障?不外是計較分別、我慢心高;更多是身體勞動修福,但,卻在那張嘴裡造口業,令人生惱。所以,有事做時,要以感恩的心,感謝給我消業障的機會!看起來,日常的生活,似乎並不需要很深的道理,就是轉念而已。
不過,話雖如此,如果修行是轉念這麼簡單的道理,我們為什麼出家之後,要來佛學院學習,在自己的寺院也可以修行,不是嗎?關鍵是如何轉念?
信解佛法,並不是「信我得永生」的信,而是「心淨為信」,是從正見而生正信,由正見才能心淨,出於正見才能真正了解佛法。所以,接著要進入主題。
佛法的根本在「緣起」,深觀緣起,才能正見整個事件的現象,作出合理的判斷。從三方面來說:
從中觀的無自性來看,任何情況都有可能,對事則沒有一定非要如此處理;對人則不貼標籤,留有發展性。
從唯識的賴耶緣起來看,我們的生活空間,人與人之間,都有存在的意義,因為阿賴耶識的總報體,得引業和滿業,得根身、器界、種子,因此,即使陌生的人與事,也與我們存在某些因緣。
從體相用來看如來藏緣起,如來藏有體,而無明所起的不覺,無體,只有相、用兩種作用,眾生執其為實在的,所以,煩惱生;這樣的相、用是因為如來藏的隨染作用,所以不礙染法生起;要去除染法,則是要透過熏習的淨用,所以,能轉染成淨。此中的關鍵,在於眾生心中有如來藏,由此內熏才能產生淨用;但如來藏必須靠佛菩薩的說法教化的熏習力才能啟動,所以,聽聞佛法,如理思惟,才能啟動人人本具的如來藏!轉動法輪,才能使三寶住世,眾生才有機會聞法趣入佛知佛見。
所以,佛法難聞今已聞,人身難得今已得,夫復何言!轉念即在自心的工夫,對法的真實了解,用心至深,才能深解意趣,亦即自覺才能覺他,互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