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所 釋妙燁
多數人看到的是外在的表相,活在感官、表相的世界裡,充滿追逐渴愛的欲望,相對地也帶來貪瞋癡等諸多煩惱與痛苦,致使貪瞋癡等煩惱已成為一種習慣性,眾生把這些不正常的習慣視為正常現象,而把原有清淨的如來德行視為反常,故以「正常」眼光來看,「成佛」反而是反常態且是不敢想的想法。
所以要修學佛法,須導正錯謬的觀點,如何認知「內在如來」,正確的邁向菩提道,是本篇要探討的重點。
二.一切眾生悉有佛性
佛性,又作如來性、覺性。指成佛之因性、種子、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,為如來藏之異名。在《央掘魔羅經》中對佛性的詮釋是:「不生性、真實性、恆常性、不變異性、靜性、不壞性、不破性、無病性、不老死性、無垢性」。 在《勝鬘寶窟》亦提到:「佛性者即覺性,覺性者即是慧也」。 甚麼是慧呢?「自性清淨心即是慧也」。 佛性是永恆不變、是真實、是覺性、是智慧、是自性清淨,是眾生原有之內在本質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也解釋:「佛性者即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為中道,中道者即名為佛,佛者名為涅槃」。 這是和般若的思想相通,把解空性的般若智慧視為佛性;又「中道」是捨離空、不空二邊的真實境界,即以中道之真理為佛性,概略的說,佛性包含了智慧性與真理性。又「中道者即名為佛,佛者名為涅槃」,這是說「佛性」與第一義空、中道、佛、涅槃實質上是共通的,了見佛性就能成就佛果的涅槃境界。
佛性又稱如來性,是眾生的本元層次,因被煩惱所覆蓋不能顯了,故稱如來藏,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我者,即是如來藏義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義。如是我義,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,是故眾生不能得見」。 故知覆蓋佛性的煩惱垢穢並非本來就有,而只是一時的客塵,所以要精勤修行,去除客塵雜染垢穢,讓原本清淨的如來性能顯了,故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煩惱覆故,不知不見,是故應當勤修方便,斷壞煩惱」。
從存在觀點來看,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法性,眾生亦以法性為依。雖然在現實上眾生不是佛,但其存在本質推原到最底還是與佛無二,同樣是不變、清淨的法性;佛性是眾生之本元,是眾生存在的依據,通過修行的實踐,去除煩惱垢穢,就可把它呈顯出來。由隱而顯,如此就有因果意味,隱是因位,顯是果位;隱是眾生,顯是佛,所謂成佛,即是佛性的顯現。《央掘魔羅經》云:「譬如日月密雲所覆光明不現,雲翳既除光明顯照。如來之藏亦復如是,煩惱所覆性不明顯,出離煩惱大明普照,佛性明淨猶如日月」。 只要將所覆蓋之煩惱淨除,佛性的光明就能顯現,一切眾生皆能成佛,故「如來藏」即眾生之菩提種子。
如來藏一直存在眾生界中,然而凡夫將有漏五蘊我認為是真實我,把世間諸法也誤以為是真實存在而去追逐,並且執著不放,這些錯謬的認知,導致眾生在貪瞋癡中造業,無法出離生死輪迴之苦海,若要導正錯謬的認知,正確的認知如來藏是非常重要。佛陀為讓眾生認知如來藏的存在,故在《大方廣如來藏經》說:
以佛自己智慧光明,眼見一切有情欲、瞋、癡、貪、無明、煩惱。彼善男子、善女人,為於煩惱之所凌沒,於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諸佛,悉皆如我。如來智眼,觀察彼等有佛法體,結跏趺坐寂不動搖,於一切煩惱染污之中,如來法藏本無搖動,諸有趣見所不能染,是故我今作如是言:『彼等一切如來,如我無異。』善男子!如是如來以佛智眼,見一切有情如來藏。
既知是已,欲見如來,應須除去臭穢惡業,為令顯於佛形相故。如是,如是!善男子!如來以佛眼,觀察一切有情如來藏,令彼有情欲、瞋、癡、貪、無明、煩惱藏,悉除遣故而為說法;由聞法故則正修行,即得清淨如來實體。善男子!如來出世若不出世,法性法界一切有情,如來藏常恒不變。
聲聞、緣覺尚未能照見佛性,只是達到一般的解脫境界,只能稱為「涅槃」,如果了見佛性,才能達到徹底的解脫,方能稱為「大涅槃」,大涅槃即是佛之境界,要能見「佛性」才能成就「佛果」,故佛性是成佛之因,即成佛之種子。
四.結論
就如來藏本身而言,是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,是無塵垢的,故無可除之雜染相,同時清淨的法性即是自性,故亦無清淨相可取,遠離有、無二邊, 不被凡夫煩惱塵垢所染,所以《央掘魔羅經》說:「無量煩惱覆如來性,佛性雜煩惱者無有是處,而是佛性煩惱中住」。 故眾生不用擔心自性如來會消失或因有煩惱而變質,肯定自性清淨如來是內在本質、永恆存在,只要把遮覆之雜染去除,不用外求,自性清淨如來即會顯現。
故佛在《央掘魔羅經》又說:「如瓶中燈,瓶破則現,瓶者謂煩惱,燈者謂如來藏」。 只要瓶破,燈的光亮不用求,自然就會照耀出來。此外須知,瓶和燈雖在一起,但是截然不同的二種物質,同理,自性如來是眾生之本元,雖存在眾生內,但與煩惱雜染是不同性,眾生最大問題就是把五蘊、煩惱習氣當作是真實我,當然就不敢肯定自己能成佛,如來藏所要強調的就是幫助眾生認清真實,莫再顛倒錯認,走出煩惱的迷失,回到自性清淨的本質。
肯定內在如來,即是肯定自己,明白成佛並非外求,亦非努力得來,針對內在煩惱習氣,一層一層的去除,做深層、底層的淨化,以「成佛」為遠大高超的目標,認知正確、方向正確,邁向菩堤大道,必能成就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