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四念住的進一步認識
大學部 釋演如
四念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修法,是內觀的主要內容,是從身體、感受、心、法這四個方面去明瞭身的不淨、苦、無常及無我的本質,以助斷除所有貪嗔癡等煩惱,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。
佛教認為:世間是生死法,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眾多因緣條件而生滅變化的,它的本質就是“不淨、苦、無常和無我”,但凡夫因為不明此理,相反地認為此世界是實有,是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的,那凡夫就落入了顛倒妄執中,我們稱此為四顛倒——
(一)以無常為常以不淨為淨、
(二)以苦為樂、
(三)以無我為我、
(四)以無常為常。
這是凡夫對四顛倒的執著,造成了生死輪轉的不斷延續性。
四念住是破四顛倒的。若是只是為了破凡夫的四顛倒,可能又會落入了阿羅漢的四倒。
(一)阿羅漢只認為一切是無常、
(二)阿羅漢只認為世間不淨、
(三)阿羅漢只證人我空、
(四)阿羅漢只知苦斷集,只認為一切皆苦。
這樣一來卻不知四念住又會引領修行人落入了二乘的偏執,殊不知在阿羅漢的境界之上,更有一番大乘的風光——真正成佛的風光!
菩薩要證成佛就必須再破阿羅漢的四執。
(一)世間的無常;但涅槃之體恒有常、
(二)世間的不淨;但涅槃之體解除一切染垢恒為淨、
(三)阿羅漢證入我空;但證成佛得大自在恒有真我、
(四)世間因集而成苦、但涅槃之體,寂滅永樂,運用自在視為恒樂!
這便是涅槃的四德——常德、樂德、我德、淨德!
四念住若只是單一停留在破世間的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,其得到的只是阿羅漢的所觀的——“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”的聲聞乘境界,這種境界並非是四念住的終極目標,只可說是此觀法的中點站,僅僅是為破除世間的顛倒,這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。學佛的人不是為追求成為阿羅漢,必須是要在這種破後確信“涅槃的常、樂、我、淨”為實有,且是不生不滅的,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真心——佛性,本性中具足的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,本有的、非外來的、返妄歸真,返虛歸實、返惡歸善,這應該才是四念住最終、最真實的意義吧!
佛教認為:世間是生死法,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眾多因緣條件而生滅變化的,它的本質就是“不淨、苦、無常和無我”,但凡夫因為不明此理,相反地認為此世界是實有,是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的,那凡夫就落入了顛倒妄執中,我們稱此為四顛倒——
(一)以無常為常以不淨為淨、
(二)以苦為樂、
(三)以無我為我、
(四)以無常為常。
這是凡夫對四顛倒的執著,造成了生死輪轉的不斷延續性。
四念住是破四顛倒的。若是只是為了破凡夫的四顛倒,可能又會落入了阿羅漢的四倒。
(一)阿羅漢只認為一切是無常、
(二)阿羅漢只認為世間不淨、
(三)阿羅漢只證人我空、
(四)阿羅漢只知苦斷集,只認為一切皆苦。
這樣一來卻不知四念住又會引領修行人落入了二乘的偏執,殊不知在阿羅漢的境界之上,更有一番大乘的風光——真正成佛的風光!
菩薩要證成佛就必須再破阿羅漢的四執。
(一)世間的無常;但涅槃之體恒有常、
(二)世間的不淨;但涅槃之體解除一切染垢恒為淨、
(三)阿羅漢證入我空;但證成佛得大自在恒有真我、
(四)世間因集而成苦、但涅槃之體,寂滅永樂,運用自在視為恒樂!
這便是涅槃的四德——常德、樂德、我德、淨德!
四念住若只是單一停留在破世間的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,其得到的只是阿羅漢的所觀的——“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”的聲聞乘境界,這種境界並非是四念住的終極目標,只可說是此觀法的中點站,僅僅是為破除世間的顛倒,這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。學佛的人不是為追求成為阿羅漢,必須是要在這種破後確信“涅槃的常、樂、我、淨”為實有,且是不生不滅的,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真心——佛性,本性中具足的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,本有的、非外來的、返妄歸真,返虛歸實、返惡歸善,這應該才是四念住最終、最真實的意義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