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聞思修

大學部 釋弘慈

  “聞”聽聞正法。“思”如理思維。“修”如法修行。三者都要以正法為前提來進行。足見正法的重要性。古德云:“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”又,末法眾生耳根最利。“聞”就顯得尤為重要。孔夫子說:“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可憎”那對於我們呢?“三日不聽經聞法,即面目可憎” 我個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,在聽經聽開示時內心感觸很深,感慨說:“啊,講得太對了”接下來依之而行,也行得很法喜。可是用不了多久,習氣又起來了。法的力量變弱。突然有一天又聽到一段開示,又再次“恍然大悟”反復多次後,我覺得很奇怪,明明這個道理我聽過,當時內心也受到很大的觸動,為什麼只有幾天的法喜,之後又回到往常的的樣子呢?“聞”的作用就在這裡了。聞不是簡單的聽一下,而是反復的熏習。因為我們的心太多的妄念,沒辦法清明。重點是“不斷”。

  “思”藏經中,很多經文都有提到“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”可見“思”不是我們平常的妄念紛飛的思,是要專思。像禪宗參話頭一樣,無論做什麼,守住話頭不忘失。“思”承聞啟修,在聞與修之間做紐帶。同一段經文,不同人聽後所行不同,就是“思”在起作用。如同樣聽聞四十八願,有人就升起信心,念佛求生淨土。有人就誹謗,有人就抓住第十八願而造諸惡業。那麼“思”要怎麼思?依法思,依因果法思。佛说:“一切法的成於忍,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”我們都知道,“忍是心頭一把刀”是非常難又極為痛苦的。為什麼忍這麼難呢?因為它是要改變一種習慣性。俗話說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”就足以說明改變習慣性的難度。而忍就是要改變習慣性。當我們看到不喜歡的人,聽到不順意的言語……本能反映(習慣性)會起瞋心。相反的,看到喜歡的人聽到好聽的話語……就會起歡喜心、貪心。這種無論是貪還是瞋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。我們要通過提醒它不去分別,無論是貪還是瞋都要忍,由此來減少分別,把淨化後的種子存進識田。遇到因緣,種子要起現行時,因為都是好種子,自然會起好現行。再由忍來淨化,變更好的種子。如此反復,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。我們的生命作業就會隨之而轉。
 
  “修”說到修就一定要跟“行”聯繫。其實修和行並不一樣,而是相互作用。“修”是修正,“行”是行為、行動。例如:跨欄比賽的運動員,訓練時教練會先把理論及種種技巧講給他“聞”後,他開始“思惟”自己步子的大小,速度的快慢。理論上應該跑幾步起跳。“思惟”好了,按自己的預計“行”。結果發現跑四步起跳太慢了,會踢到欄杆。這時就要“修三步”了。重新思惟來修正。改三步起跳,又太快,再“修”,改三步半,剛剛好。那麼就以這個速度,三步半起跳,就成功跨過去了。以上是在說“修”和“行”的關係。那麼如何聞、思、修、行呢?“聞”反復不斷的熏習。“思”依法思則。守信因果法則。“修”亦是反复不斷的行。然後且修且行。直到行被完全導正。“修”的工夫才算圓滿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