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佛法待人處事
高中部 釋定然
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是因緣所生法,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,對外在的世界面對環境順逆竟像帶來種種不確定恐懼隨之而來。無法解決內在的困擾,感到動盪不安。
佛法的智慧,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來安身立命,安定身心,要調整心行才能擺脫恐懼,是降伏內心而不是外在世界,生命本具獨立自主的能力,只是我們看不到這一點,四處追尋,未能啟發內在寶藏,並不是對環境的刻意順從,也不是對命運無奈妥協,是由內心透徹獨得的內觀力,就不會隨環境變化而受到影響。此心安處是吾鄉,四海是一家。
首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,傳統文化是道德教育,能樹立人生的崇高的志向,佛教所言: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,佛法是要我們認識瞭解自己,看清真正需要的智慧,善根福德,因緣,才能有能力面對人生做出正確抉擇,大乘佛教精神是「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」,對十方眾生要發菩提心,慈愛為眾生,拔除心靈的憂悲苦惱為己任,應機調教,和諧社會等,觀察認識程度不同需求修學的要領及次第。發菩提心,慈悲喜捨無量大悲心。
佛法的智慧,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來安身立命,安定身心,要調整心行才能擺脫恐懼,是降伏內心而不是外在世界,生命本具獨立自主的能力,只是我們看不到這一點,四處追尋,未能啟發內在寶藏,並不是對環境的刻意順從,也不是對命運無奈妥協,是由內心透徹獨得的內觀力,就不會隨環境變化而受到影響。此心安處是吾鄉,四海是一家。
首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,傳統文化是道德教育,能樹立人生的崇高的志向,佛教所言: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,佛法是要我們認識瞭解自己,看清真正需要的智慧,善根福德,因緣,才能有能力面對人生做出正確抉擇,大乘佛教精神是「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」,對十方眾生要發菩提心,慈愛為眾生,拔除心靈的憂悲苦惱為己任,應機調教,和諧社會等,觀察認識程度不同需求修學的要領及次第。發菩提心,慈悲喜捨無量大悲心。